「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 浸大視藝院接棒創新猷

2014年8月11日
(新聞稿由Cultural Connections代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啟德」研究與發展中心發出。)

「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漸漸攝影展
創辦九年 浸大視藝院接棒創新猷 全方位展示計劃成果

「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自何鴻毅家族基金於2005年創辦,至今已踏入第九年,旨在鼓勵青少年透過鏡頭觀照和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潛能,並與外在環境建立聯繫。今年由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啟德」研究與發展中心接棒策劃,工作不斷拓展,亦變得更多元化。

「啟德」位於東九龍區,是一座隱蔽於觀塘道的殖民建築,在這數十年間見證著社區的變遷。而這建築物的位置,成為是次計劃的起點,並以「漸漸」為主題,探索環境、時間的流逝變遷,如何在人們的生活上留下痕跡。

過去一年,「憧憬世界」的教育團隊於十間位於東九龍區的中學,教授攝影技巧,並在課堂中以活潑及創意的練習,啟發學生觀察習以為常的事物,從中發現新的視點。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使導師及學生產生創作的念頭,最後促成是次展覽。

是次展覽乃參與學生努力的成果,試圖從身處的位置開始,用影像來記錄留存,那迅速改變的面容,在一時一分一秒間,嘗試捕捉及觀察生活中漸漸的消失及再現。「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總監黃淑琪女士表示:「詞彙中的『漸』字,遇上另外一個『漸』字,強調了流動、變遷、遞進或消逝,像開引號與關引號,括出了一個有時間和空間維度的範圍,供人在這範圍內訴說憶思。『漸漸』這個概念,正與攝影的本質不謀而合,觸發了這次攝影教育計劃的主題方向。」

除了舉辦校內攝影工作坊之外,今年「憧憬世界」更加入社區計劃,特別是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而設的攝影工作坊,以及研究土地政策、工廈活化、可持續食物生產等議題的攝影活動。各個工作坊學員的作品,將於展覽中展出,同場更有出任計劃導師的資深攝影藝術家作品,以達教學相長之效。

浸大視藝院接棒後,亦為計劃加入研究與出版部份,首本以觀塘工廈活化為題的書籍《我們來自工廈》及當中攝影作品,亦會同場展出。

展覽展出超過100件攝影作品,探討攝影的多種方式和維度──作為藝術媒介、社會紀錄、教育工具、治療過程,甚至是一面自我反思的鏡子以及通往世界的窗口。

日期:2014年8月16日至9月14日
時間:10:00 – 19:00
地點:九龍觀塘道51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啟德校園 (彩虹地鐵站A2出口)
網址:www.toe.org.hk
Facebook Event Page:In-between Photography Exhibition 漸漸攝影展

活動:展覽期間,將舉行三場講座「藝術家分享會」(16/8)、「藝術是治療——特殊教育講座」(30/8)、「社區攝影實踐」(6/9);三場露天電影會播放藝術紀錄片《垃圾場》(16/8)、《掌鏡》(30/8)和《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6/9);兩個系列共六場的工作坊《像素與拼貼》和《從現實到超現實》;以及逢星期六日的導賞團。

傳媒導賞
日期:2014年8月16日 (六)
時間:14:00
(開幕禮將於當日15:00舉行,歡迎傳媒朋友留步參與。)

高清圖片下載:http://goo.gl/tLM63l

附件一:「漸漸攝影展」活動經驗分享

學校工作坊的經驗:獨特方式 體驗攝影 觀照自我

今年的學校工作坊在十間九龍東的中學進行,每位藝術教育家均以獨特的教學經驗和方式,讓學生由相機基本操作開始學習,也嘗試不同有趣的攝影小練習,好像是到大澳,合上眼睛邊走邊用聽覺來拍攝;利用吹泡泡的瞬間即逝的特性,來練習光圈快門等等,學生們發現攝影可以很好玩。而看他們的攝影作品,也看出一種自我觀照。

他們用全新的視角來拍自己和身邊的同學,像陳欣欣同學的作品,在家中以20秒腳架自拍,去捕捉從未看過的自己、家人和家居環境;鄺嘉惠同學以自己花零用錢的過程為主題,反思自己的消費模式之餘,在店舖拍攝找續過程也曾經碰釘,卻學習到如何與被攝者溝通和相處;不少作品也承載著攝影者與社區的緊密關係和情感,像羅翔鷗同學拍攝自己住上四年的黃大仙、新浦崗一帶,拍攝一個搭建的街坊剪髮檔,拍攝角度保持了一段距離,也不經意地透露了她與檔主不曾相識卻又共存於社區的微妙關係。

學生們對於攝影都有全新的體會,陳欣欣同學說過:「在家放置相機自拍,這個攝影行為漸漸成為我的既定生活模式。」另一位同學郭家君則說:「攝影只是幫助和美化記憶,但人本身的經驗和記憶才是最重要。」

陳欣欣_20140412_071_lowres
陳欣欣作品

Joanne Kwong_final_Gallery_004_lowres
鄺嘉惠作品

更多照片:http://goo.gl/tLM63l

社區計劃:重建社區關係 克服學習障礙 反思食物來源

除了藝術和創意追求,攝影也可以擔當一些社會功能,把藝術的作用延伸至社會參與。過去一年的社區計劃,透過與不同專才及團體合作,對特定社群或社區議題開展研究,度身定造不同的藝術課程。

「觀塘社區攝影工作坊」與兩間中學合作,讓同學落區直接經驗觀塘工業區的社區風景、工廈街頭、街坊生活、工作理想、客人友人、談哭與笑、日常精彩,並把拍下的照片輯錄於相片集《我們來自工廈》。

特殊需要攝影教育則透過結合物理治療與攝影藝術,以不同型式的練習,訓練他們身體的協調與感知能力,協助他們克服學習障礙。

「重建食物版圖 讓食物支配生活」耕種及攝影工作坊則讓學生到元朗的生活館進行五個月的耕種,反思食物自主權,以攝影和詩作向公眾分享自己在田裡的所思所想。

LHK-Lai_Ho_Ying_20131102-446_lowres
觀塘社區攝影工作坊黎旲盈作品

IMG_7232_lowres
「重建食物版圖 讓食物支配生活」耕種及攝影工作坊 學員作品

更多照片:http://goo.gl/tLM63l

藝術家參展:攝影教育 感受至深

這一部分展出十二位藝術教育家的作品,包括張康生、張益平、何敏基、馮建中、賴朗騫、賴泳晨、梁耀康、李俊妮、練錦順、王宗美、黃淑琪及葉七城。作品展現他們的藝術追求如何與教育哲學所連繫,以貢獻於一個持續發展的學習循環過程。

每位教育家都曾提出對於攝影教育的深刻感受,例如張康生就認為,「漸漸」好比一張不同灰度的測試紙。由最深至最淺,其實沒有固定的規限或界綫,只有不同的表現力。他說:「課程中一邊試探參與學生的視野與投入程度,一邊理解他們的『灰度』。希望能夠透過不同的教學模式及攝影實驗,強調觀察力及創作力的發揮,再進一步希望學生從興趣與生活點滴中帶出個性、深化對攝影的認識及透過相片去表達屬於自己的意見或創意。」

藝術教育其實不在乎當刻是否有「成就」,學生也未必會成為攝影師,但過程中思想已起了大大小小的變化,埋下一粒一粒的種子。

Chris_P1230094final_lowres
王宗美作品

cloud-choiwan_lowres
賴泳晨及何敏基作品

更多照片:http://goo.gl/tLM63l

附件二:關於「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及主辦單位

關於「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

「憧憬世界」是一項非牟利的攝影教育計劃,由何鴻毅家族基金創辦及贊助,並由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啟德」研究與發展中心策劃,藉著校內攝影工作坊、社區合作計劃、研究與出版,推廣創意藝術教育。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往往被既有的影像設下了框框。我們希望鼓勵青少年以新的視角觀察和體會身邊的事物,擺脫既有的框框,重新探索自我,並加深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建立自身與外在環境的聯繫。

校內攝影工作坊

我們每年與不同地區的學校合作,在校內舉辦以中二至中五學生為對象的攝影工作坊。除了讓學生掌握攝影技巧外,專業的導師更會以生動且多元化的課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多角度思考,以及提升創意。學生亦有機會在浸會大學啟德校園的攝影工作室及黑房學習有關技巧,並參與戶外攝影實習。學生亦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更深入的個人或團隊創作,並參與年度大型展覽。

社區合作計劃

透過與不同專才及團體合作,對特定社群開展研究,為他們度身定造合適的藝術課程。此外,為了鼓勵青少年關注社會,我們會通過鏡頭觀察、探討和思考,帶領他們走進社區,與社區產生互動。我們亦積極推動公眾參與藝術計劃,藉著結合不同創作媒介和領域,讓不同層面的人士發揮創意,把藝術融入生活。

研究與出版

為了與公眾及藝術教育工作者分享課程的內容與研究成果,我們更將會設立網上資料庫,匯集不同工作坊的課程設計、藝術研究工作及出版刊物等資源。

關於「啟德」

「啟德」研究與發展中心由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於2013年成立,以促進本地以及鄰近地區的視覺藝術發展。「啟德」座落於一級歷史建築物(前英國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內,透過策劃不同類型的計劃,包括藝術家駐場計劃、展覽、工作坊、講座及刊物,致力推動學術研究、藝術教育及社區參與。

關於何鴻毅家族基金

何鴻毅家族基金為一獨立慈善團體。基金立足香港,在世界各地致力弘揚中國文化藝術,並推廣佛教哲學,提倡佛學融入生活;同時亦積極貢獻香港,透過創新方法,啟發本地青少年與藝術社群。

自2005年起,基金資助多項突破性計劃,包括展覽、出版、電影,以及促進跨文化理解之教育活動。基金在香港致力推動本地兒童及青少年的創意及藝術教育,並透過多個藝術教育計劃,包括「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敢動!」身體教育計劃等,為年輕一代打開欣賞藝術之門,培育他們發揮創意,探索自身與社區、文化、環境等課題,與社會建立聯繫。